作者:本文由全媒记者陆民敏综合自文汇报、证券时报、新华社、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以“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为主题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7月4日在上海开幕。
人形机器人、大模型、低空飞行器、注入大模型“灵魂”的智能AI助理都是今年的热门展品。
同时,各机构公司的大模型持续涌现,并集中展示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有的探索人人都能拥有AI管家助手的可能性;有的用AI赋能新型工业化;也有公司正利用算力攻克核心技术,中国“人工智能+”正展现向“新”力。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九游娱乐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相比往届,今年人形机器人争相登场,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灵活敏捷,在智慧巡检、高危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大展身手”,成为人们的得力干将。
去年,电影《流浪地球2》里酷炫的可穿戴“钢铁侠”——外骨骼机器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这家机器人品牌又“上新”了。7月4日,上海傲鲨智能公司发布了一款人形外骨骼复合机器人,身高一米九,拥有27个灵活的关节,末端三指爪也十分强大,可负载40公斤。
“这台人形机器人可实现人形与外骨骼双模式工作,结合力控与感知能力、大模型人工智能训练,完成在矿山、电力、应急等野外复杂环境中的作业、任务等。”上海傲鲨智能公司市场总监张华说。
大会上值得一看的还有一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身高1米85,体重80公斤,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支持多模态机动、感知、交互和操控,全身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支持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和抗冲击干扰等四大运动功能。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市场体系总监杨正叶表示,“青龙”不仅是一款人形机器人,还是一款开源机器人。开源,意味着很多机器人研发团队可以更快入门,从没有接触过应用开发到使用应用,缩短完成算法研究的过程。
由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光华一号”人形机器人也在此次大会亮相。
这款人形机器人身高165cm,体重62kg,不仅会行走,还会做表情,是一种情感高度仿人的柔性精巧作业机器人。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介绍,能够读懂人的表情并生成相应的情感回应,是“光华一号”与其他人形机器人的最大不同之处。
在特斯拉展台,此次展出的人形机器人是擎天柱二代,与一代的“钢铁硬汉”相比,二代颜色由灰色改为以白色为主,且外形线条更为柔美。
特斯拉展台工作人员表示,擎天柱二代九游娱乐在性能方面,行走速度提高了30%,但重量减轻了10公斤,“目前已有两个二代人形机器人在特斯拉北美工厂开始干活了。”
众多首发首秀的新一代大模型也是本届大会的焦点之一。记者了解到,商汤科技“商汤日日新5.5”、科大讯飞“讯飞星火大模型V4.0”、高通“全球首个在Android智能手机上运行的大语言和视觉助理大模型”、蚂蚁集团“基于蚂蚁百灵大模型的‘支付宝智能助理’”、百度“文心大模型4.0”、腾讯“通用大模型—腾讯混元”、华为“盘古大模型5.0”等均在现场亮相。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主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提出“通专融合是通往AGI的战略路径”。
不久前,一场“大模型高考”,比试了一番各家大模型的能力。结果,大模型“考生”在语文、英语上表现还不错,可数学“集体翻车”,连及格都挺困难。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书生·浦语”2.0文曲星,在数学成绩上排名第一,超过了GPT-4.0。在周伯文看来,“书生·浦语”的“险胜”,显示出“通专融合”研发路径的潜在价值。作为一种新的人工智能发展范式,“通专融合”将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与专业能力紧密结合,能打造出完整的技术体系。
对于国产大模型的发展情况,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大会期间表示,2023年国内出现了“百模大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算力的浪费。但这也使中国可以追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模型,并建立起能力。
“在大多数的应用场景中,开源模型并不合适,当你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你需要让自己的业务效率比同行更高、成本更低,这个时候商业化的闭源模型是最能打的。”李彦宏表示,“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没有应用,光有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一文不值。所以,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讲,大家不要卷模型了,要去卷应用。”
人工智能时代,“超级能干”的应用比只看DAU(日活跃用户量)的“超级应用”更重要,“我们要避免掉入‘超级应用陷阱’,觉得一定要出现一个10亿DAU的APP才叫成功,这是移动时代的思维逻辑。”他认为,只要能对产业和应用场景产生大的增益,整体价值就已大于移动互联网。
与往年相比,今年展品更加聚焦“AI+”的落地应用: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工业自动化、智能巡检、文艺传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度渗透产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宛若点石成金之手,为未来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
AI+交通,无人驾驶体验重磅升级。汽车,是智能化为产业赋能的代表领域之一。特斯拉展台上,此前在多座城市开启热力巡展的赛博越野旅行车格外受关注。据了解,赛博越野旅行车是首款采用线控转向的量产车型,即完全用电子系统实现转向,实现更安全灵敏的转向操控,其三电机版本可实现百公里加速2.7秒。另外,该车还配备了最新一代的自动辅助驾驶硬件HW 4.0,支持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上海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打造的需求响应式智慧巴士服务解决方案——“智捷易行”也在此次大会上亮相。通过“智捷易行”,乘客只需在手机小程序上预约下单,AI算法将自动采集附近所有乘客的出行需求,并根据其起始位置、到达目的地,实时计算接驳线路、调度接驳巴士,让一辆接驳巴士满足周边多人的出行需求,实现公交线路的“拼单定制”,服务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智捷易行”不仅是上海首个面向重要场景动态接驳并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交通创新应用,更在交通关键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的双重突破。
AI+产业,探寻降本增效“最优解”。轻触屏幕上的“还原”按键,施耐德电气展台上的睿动IOT魔方机器手三下五除二拼好了一个6色魔方,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6秒。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在真实工业场景中,施耐德电气所开发的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正是采用了与睿动IOT魔方机器人相同的技术,依靠柔性产线的最优路径调整,为生产线带来有效的优化和效率提升,“如在水泥行业,这一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预测性维护,设备可用性提升接近100%,运营和维护费用降低40%。”
本届大会上,国家电网展区请来了两个巡检机器人,AI指挥员“小艾”和变电站仿生值班员“浦睿”。
据工作人员介绍,“小艾”有“电力超脑”之称,兼备失电感知、故障研判、服务响应等多种功能。“浦睿”则拥有机械臂、仿生手以及多功能末端工具库,配置触觉力反馈、机器学习、视觉引导、避障保护等先进技术,可按照指令实现无死角精准巡视。
另一边,易控智驾在展会现场直播一座大型露天煤矿的无人作业现场。据了解,在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自卸车无人驾驶运输项目已安全平稳运行超过半年,不仅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还曾创下单日最高产量2.18万立方米的纪录。
在7月4日举办的全体会议上,来自联合国及各国各界的1000余人围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行了深度对话。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表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一些风险:第一,技术内在问题,包括所谓幻觉、自主发展的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威胁等;第二,基于技术开发带来的风险,包括数据安全问题、算法歧视、能源环境等;第三,技术应用带来的调整,包括误用、滥用、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等。
薛澜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把发展和安全作为“一体两翼”。国际社会不仅要重视安全问题,更要关注AI鸿沟、数智鸿沟等。各国应通过多途径建立国际交流及防控体系;同时,希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能起到全面协调的作用。
大会还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简称《上海宣言》)。《上海宣言》提出:“我们强调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要性,同时确保其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类社会发展。我们相信,只有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下,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上海宣言》指出:“我们将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人类决策与监管下,以人工智能技术防范人工智能风险,提高人工智能治理的技术能力。我们鼓励各国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建立风险等级测试评估体系和科技伦理审查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行业制定更为及时和敏捷的自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