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揭阳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3台工业机器人“站”在车间中央,伴随着《男儿当自强》的旋律,或执绣球、或扮醒狮,灵活摆动。
而在300多公里外的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身高1.38米、体重40公斤的众擎PM01机器人化身“舞者”,跨步、手臂舒展、转身……动作丝滑、有力。
在大湾区,机器人的舞台远不止于此。它们走进了自动化产线,奔忙于智能仓储,参与到陪伴照护……从制造端到服务端,从实验室到城市街道,机器人在广东“上得了台、落得了地、派得上场”。
应用场景“遍地开花”的背后,靠的并不只是技术创新。记者近日在“活力中国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中了解到,机器人产业生态正在这片创新热土加速成型。
眼前是一片荔枝林,周边鲜有商铺,人烟稀少……时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隔11年,潘宗良仍记得2014年初踏入东莞松山湖时的情景。那时,他的创业之路正陷入瓶颈——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的原型机已做出,却因缺乏合适水域测试而无法推进产业化。
潘宗良、陶师正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松山湖管委会提出请求:能否开放水域用于产品测试?
“在了解到我们产品环保、无污染后,管委会立即拍板,开放了一个小型测试码头,特许公司在松山湖进行测试。”潘宗良直言,“我们获得的远不止一处测试场景,而是一整套能支撑企业从0到1再到100的创新生态。”
无人机送外卖、四足机器人做环卫、机器人艾灸、机器人烤肉、做咖啡……一个个听起来略显“科幻”的日常场景,如今,以“未来生活方式预演”的方式在深圳龙岗机器人街区中真实上演。
为打破“没人用所以不成熟、不成熟所以没人用”的技术悖论,5月21日,深圳龙岗成立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署,试点打造全国首个集机器人剧场、实验场、园区于一体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街区。
“街区要做的就是为各类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成熟提供一个真实可控的测试环境。”深圳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署长赵冰冰表示,龙岗主动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打造开放的机器人科研试验场,汇聚“水、地、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场景,让机器人“上场试戏”。
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看来,政府提供的场景,不仅是测试场地,更是为整个机器人产业链搭建一个加速进化的“问题暴露平台”。
“很难招人。”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管理中心总经理洪福坦言,传统抛磨岗不仅苦累脏险,还极度缺人,是最适合机器人替代的工序之一。
2015年,巨轮智能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共同攻关面向打磨抛光工序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研发。
历经6年多,团队成功研发出“机器人智能打磨抛光标准单元”。该系统实现了自动装夹、视觉识别、轨迹自动规划与精准检测,不仅全流程由机器人完成,还具备高效粉尘回收功能,在汽车、压铸五金、卫浴陶瓷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解难题”,巨轮智能还与高校共同“育人才”。“过去是为我所用,现在是为产业蓄水。”洪福说,这种以项目带动教学、以产业反哺育人的路径,正在为智能制造积蓄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这种理念,正在成为区域的共识。在惠州,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地方政府、高校协同打造出适配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生态圈。
90后博士靳鹏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如今已成长为利元亨子公司舜元激光总经理。“这里让我找到了技术人的归属感。”企业内部,利元亨打造多层次育才机制,例如,建立“讲师+师徒制”双轨培训、推行“管理+技术”双晋升通道,核心技术骨干参与利润分红、股权激励,依托博士站开展千万级科研攻关。
此外,利元亨还构建“产教评”融合生态链。截至目前,公司已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培训基地,累计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超1500人,认定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超500人。
在奥比中光科技集团的展厅中,送餐机器人来回穿梭,迎宾机器人静候前方,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各自“待命”……形态各异、功能不同,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感知源”——来自奥比中光的3D视觉传感器。
“我们注重钻研核心底层技术,芯片产品经历了多次迭代,目前已成为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六大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公司之一。”奥比中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说。
扎根深圳“机器人谷”12年来,奥比中光一直在“啃硬骨头”,打造机器人之眼,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单项冠军”。在中国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领域,该公司市占率超过70%,位列行业第一。
“为不同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匹配最合适的‘眼睛’,正是奥比中光3D视觉技术的核心价值。”奥比中光泛机器人产品中心负责人钟亮洪表示。
如今,在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广东机器人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广东全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2024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900亿元,整体实力处于国内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