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九游引领娱乐先锋

动作频频!瞄准这一新兴产业绵阳掀起“新风暴”-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
联系电话: 020-89656366
动作频频!瞄准这一新兴产业绵阳掀起“新风暴”
日期:2025-08-15 01:10:07 

  是指将人工智能(AI)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其硬件形态多样,可以是机械臂、无人机,

  当前,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北上深杭等城市接连发力,在这一热门赛道竞速。

  抢抓产业爆发机遇,绵阳近期密集的动作,清晰展现了其追赶突围的路径,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

  第一个词是“实践”。7月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9日,在富临精工绵阳工厂进行的全球首个机器人“工厂作业直播”,是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线迈出的重要一步。A2-W通用具身机器人14秒搬运15公斤箱子、3小时零失误的表现,证明了具身智能在工业上的无限潜力,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的转发更让其获得国际认可。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分享A2-W通用具身机器人“工厂作业直播”视频的截图

  第二个词是“破难”。7月18日,西部首个机器人“学校”——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的授牌成立,则直击产业痛点。具身智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真实训练场景稀缺、高质量训练数据匮乏、极端环境验证体系缺失等关键难题,建设训练场相当于给机器人打造了一所“学校”。未来在这里,机器人可加速自我学习、算法迭代与能力升级,完成从“会干活”到“干好活”的进化。

  这里也是在绵阳打造的集研发创新、训练验证、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将推动四川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第三个词是“谋新”。7月底,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落地,更是打破了创新资源的壁垒。该中心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以及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富临精工等行业龙头,形成合力,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让机器人更快贴近生活、服务生产。这也是全省首个落地的联合体型制造业创新中心。

  这些“新动作”不仅展现了绵阳在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也为具身智能产业化提供着“绵阳经验”。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的城市发展,始终伴随着科创的基因。2023年底,省委省政府再次赋予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重大使命。

  四川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也为绵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赛道上,省级规划明确且有力——2023年7月,《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提出研制人形机器人、探索应用场景;2024年初,四川将人工智能列为“1号创新工程”,明确以超常规力度精准支持;2025年,四川又将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目光看向落地侧,2024年,四川公布25个产业新赛道,绵阳成为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内的6条新赛道的首批“赛手”。同年底,四川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中,确立了“成都、绵阳为主承载地,德阳等11个市(州)协同支撑”的全省产业格局,并明确绵阳将聚焦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高地。

  加速布局新兴产业,抢占未来新优势,市级层面,《绵阳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出台,提出对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揭榜挂帅”。2025年,绵阳又将机器人产业列入7个特色产业新赛道精准发力。

  同时,绵阳企业探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索出一条“研中用”“用中研”的新路,通过开发不同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发展。目前,绵阳已先后发布八批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力求实现人工智能在工业、交通、应急等多领域的落地发展。

  政策的精准发力为产业发展锚定了清晰航向,而企业的加速集聚与产业链的闭环构建,则让绵阳人形机器人产业从“规划蓝图”迈向“实景画卷”的脚步愈发稳健。

  时间轴拉回2020年12月,四川省政府批复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这个全省最年轻的省级新区,从诞生之初就埋下了机器人产业的“种子”——规划建设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

  2022年8月,随着首批企业入驻绵阳机器人产业园,绵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幕正式拉开。

  三年来,园区吸引了乐聚、天链、五八机器人等机器人企业入驻,培育出全球首款负重深蹲能突破145公斤的“大力士”天链人形机器人等“出圈”产品,也发展出集国家级科技力量与长虹、富临精工等制造企业资源于一体,工业场景与市场牵引力兼备的独特比较优势。

  数据显示,2024年绵阳79家机器人企业产值超25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3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人形机器人产业开始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爆发”。

  绵阳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实现“零”到“链”突破,但在核心算法、跨学科人才储备等方面仍需补强。

  下一步,当地将以标志性产品为牵引,加强整零对接、技术对接、产融对接、场景对接,推进机器人样机试制、中试验证、迭代升级、示范应用,锚定目标、紧盯前沿,力争到2027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